力学学报

力学笃行厚积薄发与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聊

阮余群,青年女高音歌唱家,1982年生人。2006年,我在“央视青歌赛”的舞台上第一次看到了她,印象无比深刻—几分钟前的综合素质考核环节还在舞台上唱着俏皮可爱的《数鸭子》,接着就塑造了威尔第笔下一个忠于爱情的艾尔维拉(歌剧《厄尔南尼》中的女主角)—热情又自信、率性且真诚。原以为,这就是阮余群歌唱生涯的起点,可是仔细翻看她的履历,却发现在“圈内”她早已小有成绩:2004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歌曲比赛”第一名,同时获得“新作品最佳演唱奖”;2005年7月,“第七届全国声乐比赛”三等奖;2005年11月,“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银奖……只因“青歌赛”背靠“央视”平台,所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会唱歌又喜欢唱歌的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大四的学生。2007年,她又在“美声”的故乡—意大利获得“第三届马尔蒂尼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那年毕业季,勤勉的阮余群获得了多个专业音乐院团抛来的“橄榄枝”,她选择了中央歌剧院。尽管最初只是一名合唱队员,但是好学的她在自己的歌剧之路上跨越式的成长,凭借自己扎实的歌唱功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她获得了多部歌剧的主要角色—《霸王别姬》中的虞姬、《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咪咪、《图兰朵》中的柳儿、《唐帕斯夸勒》中的罗琳娜、《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热瓦普恋歌》中的阿娜古丽、《蝙蝠》中的罗莎琳达、《伤逝》中的子君、《汤豪塞》中的维纳斯、《鄞地九歌》中的李敏、《红帮裁缝》中的阿秀、《女武神》中的西格琳德、《游吟诗人》中的莱奥诺拉、《卡门》中的米凯拉……这一长串歌剧角色的名字,让人叹服!我们并不知道阮余群是否是为歌唱而生,可是她确与歌唱互相成就了彼此。农历丁酉年孟夏,在中央歌剧院的琴房,阮余群与我们聊了她对于歌唱艺术的理解,她关于歌剧的信仰,且听这位年轻的女高音娓娓道来……(下文采访者谭薇简称“谭”,采访者杨旭简称“杨”,阮余群简称“阮”。)

谭: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歌唱艺术》杂志的采访!首先请您谈一谈您是如何走上歌唱之路的?

阮:我的家乡在福建省罗源县霍口乡,在那儿我一直生活到八岁,之后因为父母调到县城工作,我也就跟着去了县里读书。我一直是学校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参加各种歌咏比赛时我要么是独唱、要么是领唱,朗诵比赛也能见到我的身影,课间的广播时间我会在广播站里朗诵诗篇,体育课上总能听见我的大嗓门在喊口令……

说起是怎么走上歌唱之路的,我觉得是天性使然吧!我从小就爱唱歌,从未刻意关注过音准、节奏、音色等这些音乐要素,只是觉得自己在唱歌的时候是最开心、最无拘无束的。但是,要说走上“美声”这条路,还是多亏了老师的引导。考高中的时候,家里先是想让我试试考一下福州师范艺术学校,还托了人。可是我的音乐老师当时觉得我在音乐方面有些天赋,便推荐我尝试着去考一考福建省艺校。

关于考学的那段记忆特别深刻,因为在此之前,我并没有专业学习过声乐。考学的时候我就用自己的大本嗓唱了《小背篓》,没想到最后还考上了,虽然名次比较靠后。尽管那时声音并不规范、专业,可是我觉得自己的乐感还不错,对于作品也有自己的处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当然我也会听听宋祖英唱的《小背篓》。

谭:那您最初学习的是民族唱法吗?

阮:因为是唱着《小背篓》考进学校的,所以老师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我应该学习民族唱法。其实,那个时候我哪知道什么“民族”“美声”啊?可是,慢慢地,我就觉得自己唱完歌嗓子“捏”得特别难受,唱着唱着,就没声儿了。可能是因为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在追求很明亮的“民歌”音色,完全忽略了歌唱基础—气息的训练吧!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进入福建省艺校以后,我的主课老师—曾庆娟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她也感觉到我的状态越来越不对。大概是刚上艺校二年级的时候,她就建议我改唱“美声”,尽管那个时候我依然对“民族”“美声”没有概念!我问她,“‘美声’是什么?”曾老师就给我放了《蝴蝶夫人》里的那首最著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我立刻就被这种声音吸引了。老师告诉我,这种声音即使不用话筒,也可以传得很远。我很好奇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唱法,于是告诉老师,我也想试试。

现在看来,我的声音的确更适合唱“美声”。从一开始学“美声”,我就觉得很顺,整个人完全“打开了”,以前是小心谨慎地“揪”着唱,唱完了,嗓子也哑了。

上一篇:基于计算的闸站移建工程粘土体堆筑料三轴力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