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学报

不同玉米果穗位姿与含水率对穗柄断裂特性的影

0 引 言

玉米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的粮食作物[1]。实现玉米高效、低损的机械化生产,对于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摘穗是玉米收获的首要步骤,摘穗割台是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工作部件[2]。国家标准对割台作业的适用含水率及果穗损失率、籽粒损失率及籽粒破碎率等性能指标做了明确规定[3],但在实际生产中,摘穗割台并未完全满足以上技术指标,果穗与割台的高速直线撞击引发果穗啃伤、籽粒飞溅及破碎等问题[4-5],此外,拉伸摘穗作业功耗较大,摘穗后苞叶残留较多,增加籽粒直收型玉米收获机的剥皮、清选难度[6-7]。

针对割台损失,张海勇等[8]分析了影响割台籽粒损失的因素,认为果穗与摘穗部件的接触方式是主因;陈美舟等[9]运用高速摄像试验发现,果穗被摘下时受到的摩擦和碰撞,及在摘穗部件上弹跳,造成了籽粒损失和损伤;耿爱军等[10]建立了摘穗时果穗受力数学模型,发现果穗被摘下时受到的摩擦和获得的加速度,是籽粒损失损伤的主因;贺俊林等[11]用5种摘穗辊型做了3种作业速度下的组合试验,发现摘穗凸棱和拉茎段参数是影响籽粒损失损伤的主要因素。为避免碰撞与摩擦造成的损失,张道林等[12-15]设计了立棍式摘穗机构,并对辊型和运动参数进行优化,试验效果较好;张智龙等[16]设计了梳齿式摘穗机构,采用向上梳脱的方式将果穗摘下;美国DRAGO公司开发了具有缓冲弹簧的摘穗板来降低果穗碰撞造成的籽粒损失[17];JOHN DEERE公司的700C系列割台,配置了液压式摘穗板,可根据茎秆和果穗尺寸调节工作参数[18];OXBO 3000系列割台采用锥形刀辊,以降低果穗与摘穗板的冲击加速度,降低籽粒损失[19]。

根据仿生学原理,张莉等[20-22]分别根据人工单手摘穗原理,设计了由上向下施力的摘穗机构,可有效降低载荷,减少摘穗损失;但摘穗部件行程大,运动复杂,果穗苞叶残留较多。而在人工双手摘穗时,以一手支撑、另一手施加弯矩掰穗,可避免损失损伤、高能耗和苞叶残留等问题,但目前对双手摘穗中支撑手的作用缺乏研究,对穗柄在弯曲变形断裂的认识不足。

综上,本研究将以人工双手摘穗时穗柄受力为原型,构建玉米穗柄的受力断裂模型,对该模型下的穗柄断裂行为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含水率、不同果穗位姿下玉米穗柄的断裂规律,以确定基于果穗位姿变化的仿生摘穗机构的结构与运动参数,为新型玉米摘穗装置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1 玉米穗柄受力模型研究

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摘穗辊式割台和拉茎辊-摘穗板组合式割台上,玉米果穗穗柄的断裂方式为单一拉伸断裂,且茎秆的拉伸方向为垂直向下。而在人工双手摘穗时,同时对玉米穗柄施加弯曲载荷和拉伸载荷,相较于单一的拉伸方式,玉米穗柄更容易断裂,且摘穗后苞叶残留量显著降低。与当前采用的摘穗割台相比,人工双手摘穗的主要特点在于,施力手施加的弯矩引起果穗的位姿变化,导致了穗柄的断裂行为产生变化。

人工双手掰穗的原理如图1a所示。作业中以支撑手握住穗柄及茎秆,对玉米果穗的穗柄下部形成固定作用;以施力手在果穗顶端向下压,对果穗施加绕支撑手旋转的力矩。由于断裂点位于穗柄中上部,因此在果穗被摘下时,大部分苞叶会与未摘下的穗柄一起遗留在玉米茎秆上,使果穗上附带的苞叶层数显著减少,从而降低了后续的剥皮、脱粒作业的工作量。

玉米果穗被摘下瞬间,穗柄的受力如图1b所示。施力手对果穗上部施加压力时,支撑手对果穗下部形成支撑作用,在支撑手的杠杆作用下,果穗对底部穗柄施加向上的拉力T。穗柄下端生长在玉米茎秆上,茎秆对穗柄产生向下的拉力P。同时,施力手驱动果穗弯曲时,通过果穗对穗柄施加弯矩M’。

实际生产中,欲通过机械部件握持穗柄并对果穗施加弯矩完成摘穗,存在较大设计难度。按照仿生设计中目标功能有效实现的准则,将模本功能的实现作为设计的首要目标[23]。通过改变玉米果穗受力时的位置姿态,使其发生一定角度的偏转,对茎秆施加向下的拉力,穗柄即受到拉力和弯矩的共同作用。其与手工摘穗的不同点在于:手工摘穗时,穗柄受力以弯矩为主,拉力次之;而在不同玉米位姿下对茎秆施加拉力,穗柄受力以拉力为主,弯矩次之。若能通过改变果穗位姿,通过对茎秆施加拉力,实现穗柄在较小拉力下的断裂,则模本的核心功能即得到了有效实现。在现有拉茎辊-摘穗板式玉米割台基础上,参照人工双手摘穗时穗柄的受力模型,按照上述仿生模本目标功能实现的准则,设计出预先改变果穗位姿的玉米摘穗机构,如图2所示。该摘穗机构在玉米果穗接触割台时,对果穗底部施加侧向力,引起果穗的位姿变化,使其偏转一个角度,同时使穗柄产生弯曲变形,然后在拉茎辊的拉力下完成玉米果穗的摘取。该摘穗机构的设计目标是减小穗柄拉断力,降低割台功耗,减少剥皮机作业量,降低脱粒机脱出物的含杂率,提高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效率和质量。

上一篇:几种物理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展望
下一篇:没有了